直逼国际水平!国产原料闯出名堂了


时间: 2024-03-29 22:15:41 |   作者: 清洁类

  中国化妆品原料继续开启“狂飙”模式,依照国家药监局官网,2023年通过备案的新原料已有6个,分别是壬二酸单酰胺丙基二甲胺、驴油、β-烟酰胺单核苷酸、水解α-葡聚糖多糖、二氢燕麦生物碱D钾、氢化法尼烯。其中,4个新原料的备案人为中国企业。

  不难发现,由于一大批原料商前赴后继,为产品造“芯”,行业正加速迭代。优品美妆联合实验室总经理杨继粮正是原料领域的一员,他于1999年入行,身份从技术人员变化到业务人员、自媒体人,再到实验室创始人,相当丰富。与他交谈的过程中,记者窥见了中国化妆品原料自强不息的发展史,也发现微生态护肤等概念、合成生物学等学科或技术不断“加热”,正刷新行业格局。

  Q:目前,我国化妆品原料研发与制造处于什么水平?与国际相比,我国领先与不足的地方分别是什么?

  A:在发酵、植物提取与生物合成的活性物方面,中国原料商的技术水平、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己经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,并且性价比更高、供货更稳定。

  但在乳化剂、表面活性剂等方面,品质尚有差距,投资规模也相对小。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公司在这些项目上起步早,技术已非常成熟。同时,他们投资大,市场定价高,因此品控很严格,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去升级技术。而国产品牌,投入少,一开始靠低价抢占低端市场,因此利润低,品控也没那么严格。要追赶国际企业,加大投入自然是必要条件。同时,对于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未知的原料,我国的企业要更多大胆的尝试。总的来说,任重而道远。

  当然,我们也要对国产原料保持信心。从近两年新原料备案的结果来看,我国已经实现了突破,并树立起标杆。

  A:中国原料走过了模仿的阶段,现在法规在完善、技术在进步、成本在优化,但尴尬的点在于,一些特别火热的原料企业,盈利之后开始“飘”了。相比之下,一些小而美的原料企业,尽管经营艰难,仍然在步步升级产品。

  我认为,未来值得重视的趋势是合作建设。去年9月,巴斯夫对英格生物进行战略股权投资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。英格生物作为2017年初创于云南的新锐企业,与巴斯夫合作,对自身生产、业务扩张大有裨益。

  另一种可参考的形式是收购。在中国,下游品牌商被收购很常见,譬如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、大宝被美国强生收购。而在上游原料版块,除了华熙生物收购益而康生物51%股权,目前没看到太多的收购动作。对于中国原料企业,尤其是小而美的企业来说,被收购可能是一个开拓视野、“脱胎换骨”的机会。

  Q:在功效护肤概念大热的当下,品牌,尤其是新锐品牌如何明智的选择原料、讲好原料故事?

  A:现在的消费者除了对化妆品品牌有一定的忠诚度之外,对安全健康、有功效保障且有创新的差异化产品有一定的认可度。成分与安全及功效有比较紧密的关联,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与共鸣。当然,消费者也容易被概念添加的产品误导。现在,玻色因、白松露、胶原蛋白、二裂酵母等,是概念添加“重灾区”。

  新锐品牌选择原料与成分宣称,不仅有必要了解它的功效原理、技术背景、市场热度,还需注意它与品牌的市场定位是否匹配。

  A:一是大家很关注的抗衰成分胶原蛋白。它是人体本身拥有的东西,中国人对这类成分的接受度较高。而且,我们拥有基因工程技术、生物医学工程等背景,研发与生产这一成分比较有优势。但它最大的缺点是成本高、效果不明显。因此,在降本增效、控制添加量方面还需要下功夫。从抗衰的角度延伸,HPR、NMN也具有较大的潜力。

  二是微生态护肤与植物提取成分相结合。微生物护肤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生物发酵,具备安全、温和等特点,价值体现在修复、抗衰老等层面。近年来,这一类别的原料应用增多。如果能结合植物资源进行开发,贴上地域特色标签,将取得更显著的成果。

  三是合成生物方向。它具备高品质、高纯度、高产量的优势,产品的质量的稳定性与标准化也容易实现,正好可以弥补传统化学合成技术、天然提取法等的缺陷,在科学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方面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。但是,目前此类原料大多数还是在推广应用前期,如果添加量大,成本还是较高,概念添加则功效表现力不够。虽然关注度高,但要广泛与大量使用,还是需要品牌的市场推广与配方技术的优化,以实现增效降本。

  A:第一阶段在1990-2005年,关键词是拿来主义、供应创造需求。该时期原料主要依赖进口,而且国外企业愿意提供给我国的,很多是自己不感兴趣或断货的原料,国内企业也没什么议价权。而国内自主生产的,基本是简单、低价位、技术上的含金量不高的原料(洗护版块相对好一点,拉芳正是这一时期成立的)。同时,国外大品牌进入我国,我国化妆品的配方体系对其有所参考。

  第二阶段是2005-2006年,中国原料发展进入爆发期。这也是模仿的时代,主要研发与生产基础原料及部分添加剂,质量参差不齐,换包装以假乱真的不良风气盛行。同时,国外中小品牌进入我国,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。

  第三阶段是2006-2020年,中国原料产量大、质量改善,获得更加多“走出去”的机会,包括到泰国等参展、出口原料(常见形式是贴牌售卖),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中低端市场。

  第四阶段是2020年至今,国外的原料市场体系已很成熟,中国原料进入创新初期。90%表现为升级原料,例如从“不能用”到“能用”,10%是研发新原料。部分大品牌主导研发出新,但很多会先观望,直到概念足够火热,同时成本与风险下降,才入局做实体项目。即便没占据先发优势,大品牌同样拥有实力对原料进行升级,拉动应用市场增长,阿道夫的茶麸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  回顾中国化妆品原料逾30年的发展历史,显而易见它已实现从“0到1”的跨越。如今,法规趋于完善,技术、资本等也不断发力,创造更多的机遇。我们期待国产原料继续砥砺前行,向“正无穷”迈进。

上一篇:行业干货!智研咨询发布:2023年中国化妆品原料行业市场分析报告

下一篇:【48812】国家药监局官网正式发布N-乙酰神经氨酸、月桂酰丙氨酸2个国产化妆品新质料的存案信息